对此为了更好的使教育部的这项改革得到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国人对古文的重拾,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一初衷,我认为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认识到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悟其中奥秘。背诵古诗文显然也不是这种无谓的忙碌。减负不是单纯地要求少学习、不学习。认为“背诵=负担”显然是不符合科学认知的,这种逻辑也是站不住脚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在兴趣的驱动下,多背几篇古诗文就不是问题。
其次,要明确语文功能,不应忽视思辨能力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调整明确了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学业质量也要把是否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纳入考量。不应认为将古诗文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学业质量就是优秀,倒背如流不等于语文素养。要关注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古诗文,以往的关注点主要在人文素养,但现在也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就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结构和内涵,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进行自我思考。高中语文教育改革更应在此处作出答案。
再次,既强化共同基础,又兼顾多元化需求。高中阶段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必须强化共同基础,要保证所有高中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必要分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部分,难度要逐步增加,满足学生升学、自我发展的不同要求。通过“了解、理解、掌握”几个等级的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
最后,遵循科学和时序,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学习要遵循科学性和时序性,这样不仅效果更好,而且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传统文化学习应该强调时序性,正如植物生长一般,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传统文化,也应该具有时序性,要符合身心发展的规律。古诗文怎样背诵、背诵多少遍、背诵多少篇目,需要有科学研究作为支撑。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除语文学科外,美术、音乐、体育、数学等课标也都应该增加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和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你可能也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