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9月23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答复中表示:根据规定,外语课时占比为6%-8%,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重视到甚至有点畸形的程度”“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当前的教学和考试设置中,英语学习有没有到“畸形”的程度,教育部以与其他学科的数据对比进行了回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孩子们学什么,怎么学?很多人关注,也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不断调整完善。近年来,体育课程比重加大,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重要的问题,不是英语学习要不要调整和改进,而是要不要放在文化自信的对立面来观察和改进。
遴选考试角度解读
【理论背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对策】
坚定文化自信,应正视我们悠久的文化。中国是许多创新、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源泉,其中不仅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也包括并不为人熟知却对人类发展进程至关重要的高炉炼铁、水密隔仓、钻井技术、锻铁技术等。中华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每一个都彰显与自然做斗争的精神;闻鸡起舞、映雪夜读,每一个都是在警示我们应勤奋好学,曾子杀猪、徙木立信,更传递出守诚信知礼节的品德。正视文化,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坚定文化自信,应坚持守正创新并重。古语有言: “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华文化固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也不能盲目崇古、忽视发展,对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也唯有创新才能让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个历史时代都能够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元素。无论是历史维度还是当前的多元文化横向对比,文化的延续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文学如此,其他领域莫不如此。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不能将所有传统文化全盘照搬、一味照套照用,而是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全链条的自主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应从青年做起。因此需要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要注重外力推动,塑造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大力宣传革命文化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进展与美好未来。青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应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朝气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