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2:
2015年8月31日山东省东营市滨源化学公司发生火灾,随后山东东营市政府网站就“8·31”着火事故的通报里,赫然出现一句“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引发舆论轩然大波。余音未消时,南京警方发布“6·20”宝马车肇事案鉴定结果,称肇事司机案发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更遭到了公众的普遍质疑。2015年6月20日下午,一辆宝马轿车由西向东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马自达轿车,导致马自达轿车当场解体,车内一男一女被撞出车外,不幸身亡。肇事驾驶人随即离开现场。
事后有媒体称,司机可能涉嫌毒驾。当日18时许,南京市交管局发布通报称,肇事驾驶人事发后离开现场,后被警方找回并控制,目前事故详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其中并未提及毒品。
发布通报以后,某网站又称警方在肇事车内搜出冰毒,肇事嫌疑人许某被怀疑为毒驾。6月21日凌晨,南京市交管局发布了第二份事故通报。声明事故现场未发现毒品,排除王某酒驾、毒驾嫌疑。微博上,贴出了疑似死者家属的留言,称“开车者为公司打工者”。而此时“顶包”“肇事者是富二代”等猜测和传言也纷纷出现。
9月6日晚,该市交管局通报称,犯罪嫌疑人王某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网络微博上又出现不少质疑声。从以上过程来看,自这起事件发生那一刻开始,警方就是在质疑——解释——再质疑——再解释的循环之中,一步步掉入“塔西陀陷阱”。
各地发生的多起公共事件中,代表公权力的党政机关所发出的声音、作出的决策,常常不为公众接受,以致遭遇强烈反弹。在一些地方,“你说我不信”、“越说越不信”,甚至成为官民对立的突出表征。当类似现象一再重演,相关的公权力部门已然陷入某种“越描越黑”的困境,其本应具有的公信力和权威地位被迅速蚕食。
官方回应遭到舆论的强烈反弹,恰恰是因为在事故处理伊始,相关方面就没有正视舆论和群众的高度关切,试图用随意的“官方表态”敷衍过去,结果被人们捉住话柄。事到如今,即使这一次的官方发布真的很“准确”,但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习惯性误解,却已经很难消除了。在该案中,肇事者开宝马车犯案,公众就会联想到会不会是官二代、富二代?一搞精神鉴定,人们就会认为这是有关系有钱的,想开脱罪责,有关部门肯定是偏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