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以其负面评价。这一定律在近年来的社会群体突发事件中有充分的体现。网络时代,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种恶性循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他们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
“这一现象被放大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的广泛参与是分不开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在新媒体领域,网民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如此庞杂的信息发布主体深刻影响了舆论环境的生成,传统媒体不再拥有绝对发言权。有些事件通过网络放大,会有远远超出事件本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当这些孤立的事件在网上此起彼伏,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判断趋向,互联网就有可能发酵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形成“塔西佗陷阱”的舆论土壤。
但是,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没有能恰如其分的掌握好网络话语权,存在网上政务公开不及时、不准确、不合理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务公开形同虚设,政务互动成了群众“剃头挑子一头热”,还有的部门和干部不熟悉网络,不懂得如何通过网络同群众打交道,动辄通告、公告且语气生硬,令人难以接受。而被漠视的民意,会在网络信息淤塞效应中被急速放大,政府的正面形象自然会在疲于应对中逐渐消弭。在网络时代,“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情绪的蓄积,也并非一朝一夕。一些地方和官员若想正确化解危机,走出“塔西佗陷阱”,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尽快向社会透露正确真实的信息,而不是隐藏和掩饰。以理性平和的方式倒逼真相,维护公道和人心,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正是网络语境中社会管理的一项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