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0年公务员遴选笔试模拟题(05.13)

中公遴选考试网 2020-05-13

位置:首页 > 考试题库 > 模拟试题 > 笔试 >

[参考答案]

1.确定文章立意
主题词:乡愁的逃离与眷恋。角度:如何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
2.梳理材料逻辑
材料1: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提到乡愁,第一次: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第二次: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第三次: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北京推行积分落户,但仍旧艰难。
材料2:介绍了当前农村远离了宁静、失落了亲情的现状,并分析原因:农业社会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四分五裂,生长其上的文化必然随之改变,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区域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人们精神上的迷茫,农村在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观念上的转变还未跟上;
材料3:人们逃离乡村,受到工业和资本诱惑,来到城市,但是在城市中也无法立足,从而会产生对乡村的眷恋;
材料4:农村逐步告别贫困之后,环境污染正成为另一种“乡愁”,会给人们带来身体危害;
材料5:重庆老建筑被摧毁和吞噬,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历史文化学者,巴渝乡土建筑研究者、守望者、保护者何智亚积极做出努力,挺身而出,保护历史建筑;
材料6:文村的成功经验:文村过去难以留住乡愁,但是经过对文村古村落保护的创新做法,成功的让文村实现了“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材料7:乡愁是现代化生产出来的一种情绪,乡村和城市的分裂和对立造成了现代的病态和创痛,只有当乡村和城市获得和解,重新建立亲密的关系,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裂被克服,人类才能重建健全的人性和社会。
3.将材料观点进行整合,提炼分论点
角度:如何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
并列结构
分论点1: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需要为城镇注入文化灵魂;
分论点2: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需要让农村告别环境污染;
分论点3: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需要保护农村历史文化记忆。
4.进行语言优化
分论点1: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在于有文化;
分论点2: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在于适宜居;
分论点3: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在于可传承。
5.参考例文
乡愁:逃离与眷恋
在人们心目中,乡村一直都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对于走出乡村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乡村代表着童年美好的回忆,对于城里人而言,乡村则代表着闲适、纯朴。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收入、为了追求个人发展,纷纷逃离了乡村。与此同时,乡村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于是,人们便开始怀念当初的乡村,陷入了“逃离与眷恋”的怪圈,乡村既是逃离的对象,又是眷恋的对象。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刻不容缓。
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在于有文化。所谓“有文化”,就是要珍惜、保留、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中青网评:变革中的乡村何来迷茫?》、《记者返乡手记:你说你混得不错,怎么连辆汽车都买不起呢?》等文章,阐述了农村传统伦理生活的瓦解,农村人情感、养老和传统习俗的崩解,让乡村、乡愁成为许多返乡人心中一个沉重的话题。居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人感到失望和迷茫,知识的无力感也随之产生。
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在于适宜居。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的发展也与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农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就是一个饱受诟病的“老大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直接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利益。找回绿水青山的“乡愁”,是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的必然要求。
走出“逃离与眷恋”共存的乡愁怪圈,在于可传承。精美、优质、牢固的建筑物,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而且还是“凝固的语言”、“凝固的课本”。当许多城市都在抄袭西方图纸的时候,逆西方化发展,坚持中国特色,便成为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自醒;当许多城市都变成一个面孔的时候,逆雷同化发展,坚持差异化,坚守自我,坚守本真,美己之美,便凸显了弥足珍贵的“特色价值”。
人们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游弋徘徊,充满了矛盾和困惑。乡村不再是记忆中的乡村,而无奈的事实是,我们回不到传统也不能再回去。整个社会都在经历大发展大变化,农村的变化不足为奇。农村自会有自己真正的出路,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保留、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但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计空格1046字)

相关推荐

全部栏目

 

全国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