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解析】
1.表明自身观点。
“网络霸王条款”穿上了新衣,有了七十二变的外装,但其实与“传统霸王条款”二者本无差异,本质上都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些新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相关部门拥有前瞻性的研究,及时遏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分析消极影响。
(1)侵害消费者权益,遏制消费欲望。许多条款由商家制定,会在无形中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引起反感,拒绝消费。(2)降低网络商家的信誉,顾客忠诚度下降。(3)消费者对执法部门的不信任,进而会影响到政府公信力。
3.分析“网络霸王条款”层出不穷的原因。
(1)网络条款表现形式隐晦,消费者难以辨别,维权难。因为条款具有网络特性,变化多样,隐藏性强,助长“网络霸王条款”。(2)消费者维权意识差,若损失未超过一定程度,可能会自认倒霉。(3)利益的驱动。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设定相关限定条件,将不平等的消费条款强加给消费者,转嫁责任。
4.提出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1)消费者应该加强辨别能力,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树立维权意识,当权益受损时,无论大小,均可追责。(2)相关平台加强监管,对商家的侵权行为作出处罚,提高侵权成本。可分类、分级设立消费侵权黑名单,并将内容共享,实时更新,降低侵权率。(3)市场监管重点应从线下转向线上,并细化立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联合其他部门细化立法,明确“霸王条款”的各种形式,使相关监管和执法部门有法可依。(4)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畅通举报投诉渠道。(5)加大宣传,提高“网络霸王条款”曝光度,倒逼商家端正行为。并通过两微一端、抖音等多种形式宣传“霸王条款”、条款的辨别方式以及投诉渠道等,从而提高消费者辨别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