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基于这样的尴尬,很多人选择家人陪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设施不便的困境。然而,这不应成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失位的理由。毕竟,对不少求学的残障人士而言,一个家人的陪伴等同于家庭一个劳动力的转移。如果受制于经济条件的窘迫、设施保障的失修,残障学生或许最终只能选择“躲”起来,这与求学的初衷显然相去甚远。
想要解决这种问题,需要的是各方的配合。在这点上高校责无旁贷。毋庸讳言,距离无障碍社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障碍校园却并不是遥不可及。从校方的角度来看,从决意录取的那刻起,就应当为之提供完成学业所必需的基础保障。无论如何,为学子解除求学的后顾之忧,是大学精神的内涵所在。反过来说,为残障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场景,既可以减轻学校、家庭日常的照料,也是对学生精神层面的鼓励和培养。
单出的学校支持也只等解决短期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从长期让残疾人找到生活的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无障碍社会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有“足够相信”的关爱,再加以“足够相信”的设施,才能去拼搏“足够相信”的人生。社会的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而对这些即将开启大学生涯的残障学生来说,出航的东风已经吹起,要想达到梦想的彼岸,还需绵绵不绝的风,牢不可破的船和奔向远方的心。
你可能也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