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斫削”即可有匠气,“铸大成”则需有匠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有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即要有匠心。得益于匠心,我们不仅扶贫,更要精准扶贫,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得益于匠心,我们发展,更要高质量发展,才能助中国稳立强国之林。正是这种匠心精神带领中国走出沧桑的历史,走到辉煌灿烂的今天。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更要不断打磨匠心,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
因地制宜促发展,打磨乡村振兴之匠心。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也没有毫无二致的两个乡村。乡村要振兴,发展产业容易,但高质量发展不易。它要求我们依托当地优势,不能“削足适履”生搬硬套成功的案例,否则只会陷入产业“水土不服”的泥淖。而在这些方面,一些地区率先破题:安徽大陇镇充分利用水面资源,通过稻虾连作,壮大龙虾产业;四川甘孜走网红路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转化顶级流量。唯有匠心独运,方能善始、善终、善成。故此,因地制宜地发展才能以无厚入有间,更加彰显匠心精神。
与时俱进促发展,打磨社会治理之匠心。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的巨笔一挥,就是一篇沧桑巨变的传奇文章。中国这艘巨轮已抵达全面小康的港湾,向着2035年远景目标进发,我们的治理同样也要与时代同步伐,共前进。大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小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要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无不体现出我党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匠心精神。抱残守缺,沿袭旧例固然不失为稳妥之法,然而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千钧巨轮之舵方能让我们破风浪、渡汪洋。
开拓创新促发展,打磨文化传承之匠心。文可传声,文可载道,文可化人。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要发展,绝不可止步于对过去的“全盘接收”,更要与时代融合,用创新使文化迸发活力。如无创新,浙江欧塑技艺或许只能于象牙塔中蒙尘;如无创新,青茂的构树皮造纸手工技艺只能黄卷古籍上一段干枯的文字。打磨一颗文化传承的匠心,需要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因为我们不仅要重活一颗文化的树苗,更期待他长得遮天蔽日,枝繁叶茂。
匠气易得,匠心难求。匠心无形,却搭建了我国不断登攀的天梯;匠心无言,却吹响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匠心给了我们“长缨在手”的魄力,给了我们“苍龙可缚”的底气,它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百年变局中,我们怀揣匠心,就能于高山之巅见大河奔涌;新长征路上,我们打磨匠心,就能于群峰之上感浩风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