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0年公务员遴选笔试模拟题(10.21)

中公遴选考试网 2020-10-21

位置:首页 > 考试题库 > 模拟试题 > 笔试 >

文章写作

材料一

1969年初,梁家河迎来了15名来自北京的知青,梁家河的村民热情地去帮着这些知青拿行李、抬东西。村里有个后生“耍小聪明”,在帮知青抬东西时,专门挑了一件看起来比较小的棕色箱子,结果,在路上还是慢慢地落到了后面。在中间歇息的时候,他特意地抬了一下别人杠的大箱子,结果发现,远远没有自己的那个沉。当时还跟别人嘀咕说,这北京知青的箱子里装的是不是金银财宝啊?后来知道了,箱子里不是金银财宝,却是无价之宝,那是满满一箱子的书,而这个箱子的主人正是当时不满16岁的习近平。梁家河的乡亲现在回忆起当年习近平在村里的那七年,都会说到他特别地爱看书,好学。那时候每天都得干农活,都挺累的,他是在什么时间看书呢?

一位梁家河的乡亲回忆说:他是白天在山上劳动,主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土窑洞的煤油灯下看书学习。因为当时那个煤油灯亮光很小,如果灯芯再往大放一点,烟就很大。所以晚上看完书,第二天早上起来,鼻孔里面和眼眉上面全是黑的。他在村里的日日夜夜,也对梁家河老老少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乡亲们起了榜样的作用。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是艰苦奋斗的七年,坚持学习的七年,接地气的七年,不仅锻炼了习近平同志的才干,同时也充实了他丰厚的学识,这为他后来报考大学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凭借着勤奋学习、坚韧不拔的劲头,改变了习近平同志的命运。

1975年,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在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毕业后,习近平同志走上了工作岗位。无论是在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等地方上任职,还是后来主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包括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读书学习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他。

材料二

邹碧华同志生前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邹碧华同志忠诚于党,忠诚于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毕生追求“当一名有良知的法官”,他坚持司法为民、便民、利民,依法公正审理了一大批全国瞩目的重大疑难案件。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率先创建了集电话网络、短信微信、窗口柜台服务于一体的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诉调对接中心,编写了《群众工作接待规范》,将为民服务深度融入司法实践。他勇当司法体制改革探路先锋,在全国首创法院工作流程、案件审判、干警队伍可视化管理机制,带领研发了国内领先的法院信息化系统平台,独创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法院系统作为范本,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乃至全国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编或撰写了10余部法律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开设个人微博,参与法官培训教学,被称为法律界的“燃灯者”。他严于律己、刚正不阿、敢于担当,从来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对家人严格要求,始终保持人民法官的清廉本色。

材料三

A区街道干部小张刚参加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群众上门办事。久而久之,人变得懒散了。区里开展的整顿干部作风行动,对他触动很大。他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年轻干部,不能这样糊里糊涂混日子。于是,他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到辖区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诉求,上门为他们讲政策、办实事,受到群众好评。现在的小张,不仅对分管的工作如数家珍,而且工作起来办法多、底气足,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小张的体会是:从心中无数到胸有成竹的转变主要得益于接地气。接地气就是脚要沾泥土,心要想事情,手要勤练功。

一有空余的时间,小张就到有困难的居民家中串个门,坐下来和他们聊聊天。有时候聊着聊着居民就会敞开心扉把想法、困难都跟小张说。时间久了、去的次数多了,居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信任自己,聊天也很随意,最近家中发生的变化都愿意和你说,每户的变化第一时间就知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次去走访回来,小张都要对每家的家庭成员构成、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记录就能清晰的知道这户人家有几口人,有没有重病患者、残疾人、就学人员、享受低保情况、住房状况、生产生活条件、收入来源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就是民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干部要心中多想事儿,琢磨办法。现在工作起来底气足了,遇到问题“有招”了,这些都得益于自己深入群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本领。

材料四

底气,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信心和力量,就是发自内心的一股正气、才气和豪气。有没有底气,取决于有没有下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而调查发现:出于怕出错、怕担责心理,个别地方少数基层干部遇事慢半拍,“看一看再说”,由于自己办法少,心中没庭儿,所以动辄将矛盾、问题上交。

几位区、县的业务部门领导反映,自己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忙碌,一定程度上在于少数干部干工作畏首畏尾,将本可在其自身职权内依法依规解决的问题,自己不敢办、不会办,于是层层请示,导致行政成本加大,决策和执行拖沓。

相对于个别干都不担当、不作为的倾向,部分基层干部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出现本领恐慌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位县委书记说:当前一些干部的不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能力短板,心中“没底儿”而不会作为。该县委书记举例说,几年前,当地决定培育有一批种养殖大户,盘活撂荒的耕地,许多干部一脸茫然。干部们的茫然,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央精神学习和领会不够,对出现的新情况了解不够导致束手无策。

某地在扶贫攻坚中,有位干部到扶贫联系点指导工作,一位因病致贫的群众向他咨询市里大病统筹报销的政策,可这位干部支支吾吾说不清,只好以“我查查回头再告诉您”来搪塞。由于对政策的理解心中没底,所以面对群众渴望的眼神,这名干部羞愧难当。

某区发生一起群众纠纷事件,领导派一位干部去处理,而这位干部在处理时一遍遍开会讲大道理,去了几次都没调解成功,就再也没有底气去处理了;同一件事,领导换了一位在基层干了大半辈子的干部去,这位干部和群众唠家常摆事实谈感情,一趟就把纠纷解决了,闹纠纷的群众乐呵呵的握手言和。

请围绕“基层干部的底气”这个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不准照抄照搬给定材料,1000-1200字。

相关推荐

全部栏目

 

全国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