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论考试中,都有对于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提出对策题目一直都是公职类考试中的高频题型。而很多小伙伴对于提出对策题目并没有深入了解,答题全凭感觉。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今天中公教育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提出对策题目的那些特殊要求到底是指什么。
在提出对策题目中,经常会出现“符合实际,有针对性”、“提出的对策切实可行”、“内容具体,有可操作性”等要求。那么,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是什么含义呢?中公教育一一为大家解答。
一、针对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针对性。第一,针对问题或针对目的提对策。即提出的对策必须要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或者达到特定的目的,这也是对对策最为基本的要求。第二,针对身份提对策。有些题目在题干之中会对身份做出限定,出现“假如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假如你是某村的第一书记”等类似的表述。这种情况之下,要注意提出的对策要符合身份的权限。
【例】资料4记者评述中称“做好消费扶贫,根本之道还在于练好内功”。假如你是上级派驻某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也想让本村通过“消费扶贫”来脱贫,根据给定资料,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练好内功?
分析:在这道题目之中,对目的和身份都做出了要求。提出的对策一是要符合第一书记的身份,第二,还有能够与“通过消费扶贫来脱贫”紧密相关。
二、可行性
可行性指的是提出的对策在现有的实际条件之下是可以实施下去的,而不只是空谈,必须要能够落地。所以,提出的对策不能假大空,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要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并且符合大政方针,不违背公序良俗。
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指的是提出的对策是详细的、具体的,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自身的一些经验,把对策进行扩充。同学们可以参考“主体+对象+做法+方式+效果”的形式对对策做进一步的细化。
【例】就如何破解占道经营难题,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分析:破解占道经营问题,很多同学能够想到加强监管。我们可以继续按照“主体+对象+做法+方式+效果”的形式扩充对策。比如:政府(城管局/相关部门)【主体】要加强对占道经营的商贩【对象】的监督管理【做法】,定期检查,规范商贩经营,对违规商贩进行严厉处罚【方式】,以保障道路顺畅【效果】。
更多内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