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遴选考试申论的考察总体趋势是:在成熟体系、成熟框架的基础上创新。不管是遴选考试还是遴选考试,申论的测查总体是分级分类,进一步细化细分,而体现在具体题型上,则是在传统的常规测查下,进一步创新。因而,今天中公教育就跟大家聊聊关于“特色”或者“特点”类型题目的作答。
在考场中,面对不同的题型,我们都必须明确的是“要我们干什么”,即我们的任务目标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成任务,即“要求和标准”是什么。如此,我们第一步必须全面地认识“特色”,字面拆解而言,就是“特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大致方向我们就已经明确了:
第一,材料直接告诉我们的,这类要点务必不要遗漏
比如:“‘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的隐匿性使人们可以随意注册身份,编造个人所期望的身份资料,使人们可以体验其自由选择的各种社会角色,达成各种交际目的,甚至包括经济诈骗、感情欺骗等。”这个句子中明确而清晰地告诉我们,网络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再如“中国制造的特点是大而不强”等等。
第二,既然是“不一样”,那就是有比较
这类情景中就会出现比较对象,或者说比较表达。需要在阅读中关注一些表示比较的标志词:与过去相比…现在、与…相比,由…变为…;最大的区别、最大的不同、最大的亮点;更多、更加、更等等。
比如:“社会资源的发展有两个终极的目标,第一个是效率,第二个是公平。普通的创业者,一般的商业诉求是解决效率问题,并且通过提高效率来获得商业利润的诉求。但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公平。有的时候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有矛盾的,社会创业家就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这样一批创业者,他们和一般创业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更多强调的是公平。对于整个社会资源分配当中的一些处于弱势的群体,通过商业的行为、商业的链条架构来提升他们的地位,我觉得这是社会创业家与一般创业者最大的不同。”这部分的阐述,很明显是通过“一般创业者”和“社会创业家”做了比较,从而得出“社会创业家”的“公平”特色。
第三,这一点需要对于“特色”“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属性”,也就是一种从具象的表达中提炼出来的抽象内容。这一点也是在实际的材料表达中出现的频次最高的,也更考察我们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文字提炼能力,尤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E村村民老王和老李的老宅基地相连之间有1米的公地。后来,老王将老屋拆除重新改建,占用了两家的公地。邻居老李见势也不甘示弱,在老屋改建中占用了剩余空地,致使两家的房屋紧贴。老王认为老李新改建房屋设施严重影响其住房采光、通风,而老李则认为老王霸占公地盖房,自己没有什么错。为此,两家多次发生争吵,虽经镇村多次调解,甚至对簿公堂,但双方各不让步,导致纠纷一直得不到解决,积怨 11年。经过村干部调解员长达一年的悉心开导,苦口婆心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讲法律,明是非,讲人情,双方当事人才转变了态度,你家道歉,我家让地,握手言和。”这段文字表达的可以说,既没有比较,也没有直接表述,而是通过整个案例(具象的表达),传达出了农村纠纷存在“长期性”(抽象的内容)的属性,不管是持续时间,还是解决纠纷事件都长。
综上,“特色”类型的题目,关键在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我们的任务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具有抓手,不会茫然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