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自己研究过申论考试大纲或经过申论系统学习的考生都知道申论考试主要测查几大能力,而今天中公教育只谈其中的“综合分析能力”,之所以选择“综合分析”,在于它在申论试卷呈现出来的题型,即综合分析题很多考生觉得无从下笔:
试问综合分析真的无从下笔吗?
综合分析题确定很有挑战性,但考察的能力我们却不陌生,试问谁在生活中没有用到“综合分析”的思维思考问题呢?小到今晚吃啥?大到择业择偶,其实人人都在综合分析。如:今晚吃虾子羊肉粉,这就表明了观点。为何吃这个?喜欢吃、粉店离家近……都可能成为支撑观点的理由。最终感叹——加班的时候选择节省时间的吃食,但同时也不能亏待自己。这便是综合上述思考得出的结论。
综合分析思维的演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千变万变不离其宗,在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只是将观点及其分析的内容分散在提供的材料而已。
试题一: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二:根据 “ 给定资料 ” , 谈谈对 “ 现在撤掉的是 ‘ 眼中的柜台 ’,但我们更要在撤掉‘ 心中的柜台 ’ 上下功夫 ” 这句话的理解。
以上两个试题都来源遴选考试。细读题目,不难发现,它们皆用到“综合分析”思维,如,例一,你的看法是什么?从题干看是必须得回答的,其次既然亮出观点,那支撑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这也得阐述清楚,否则如何让人信服这个观点?最后你要不要精辟地总结结论?这个时候往往不是由自己开心,做题得依据题意,忠于材料。再如,例二,题干直截了当地问对这句话的理解,自然得解释下这句话,特别是话中让人深思的词,如“眼中的柜台”、“心中的柜台”等,而如何让人信服你的解释正确?这时又得去材料找内容来支撑你的解释。最后是否需要总结?还是得看题意及材料提供的信息。如本题既然提到“下功夫”,自然讲清“如何下功夫”即提对策,这样更符合题意。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还是无从下笔,因为没有一个可以套用的答题模板,如大家常见的“亮明观点-分析观点-落实观点”。中公教育告诉大家不要迷信模板,模板是从绝大多数同类题归纳出来的经验,但经验之中有例外。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审题弄清题意是答题方向,依据题意去材料找出能支撑观点或解释的内容是关键。至于答案是“总分总”分三段,还是写成一段,用“第一、第二”罗列内容,这都只是形式而已,采分点是答题的内容!所以依据题意,在材料找出能“多角度”或“全方位”支撑观点或解释的内容,才是得分的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