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没落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与城市差距的拉大,也体现在精神文化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农村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还是传统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的式微,亦或是农民科学素养、法治素养的淡漠,都在昭示着乡村文化振兴刻不容缓。只有乡风文明的农村才符合人民的期待,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文化振兴以农民为核心,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乡村文化振兴,繁荣的是文化,振兴的是乡风,服务的是农民,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农民为中心,实现文化振兴为了农民,文化振兴依靠农民,文化振兴成果由农民共享。在新时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自身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都要以农民更高的精神文化水平为前提条件。精神文化水平已经成为农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成为农民求职、创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之一。在此基础上,塑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文化也可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品牌、新吸引力,从而为农村的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促进物质文明的振兴。所以,在乡村振兴的实施中必须以农民的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工作,弘扬传统美德,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动农民的聪明才智,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最终实现以文化人,深远持久,潜移默化。
文化振兴以产业为方法,真正实现以文兴业。农耕文明的灿烂辉煌为我国农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成百上千年的古村落、让世人惊叹的传统手工艺、农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传统民俗活动。这些文化资源延续了中华的历史,也塑造了每个农村的特色。文化不能成为束之高阁的物品,让人望而生畏,而应该加以创新性的激活和利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让文化的发展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具有“画里乡村”之称的安徽宏村,加强古民居和非古民居维修保护,以古建筑为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且借助一系列文化主题,推出创新的活动形式,成为中国黄山脚下最具有吸引力的中国特色小镇。这种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发展的是文化,经济,振兴的确是农村的包括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
构建乡村文化生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工程,需要来自乡村内外的共同努力,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产业振兴作为发展路径,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态体系,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更大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