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习近平在演讲中坚定地表态。
他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观察家认为,习近平的“新常态论”可能有远超出经济的更全面深刻的意涵。
中共知名的理论家施芝鸿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营造了“十个新常态”。
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使用的高频词是“抓落实”。“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李克强说到这儿加重了语气,“说的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现实中,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消极倦怠、不思进取,在工作中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整日里浑浑噩噩、消极度日,有的甚至提前为自己做出“与世无争,不宜为官”的定性;有的怕事躲事、明哲保身,在工作中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错误观点,生怕因为多做事而做错事,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进步提高,于是他们就选择遇事躲着走、绕着走,以自以为最安全的方式寄希望于“坐热冷板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语重心长,寓意深刻,既是对领导干部的谆谆告诫,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又是对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为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法制日报》官方网站——法制网推出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系列访谈。
中国行政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在接受法制网专访时表示,四中全会的公报中提到的“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是正确的方向,为法律的实施提供动力,为领导干部认真地依法办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
11月27日讯(记者张玲)《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自2008年率先施行以来,取得了重大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是对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巨大鼓舞。
根据深圳市政府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对《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进行修改。深圳新闻网记者11月27日从法制办了解到,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研,法制办提出了《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修订稿。